战列舰的改造核心在于模块选择与技能强化。优先根据战列舰的定位(如防御型或输出型)匹配对应模块,例如防御型战列舰ST59应优先选择提升护甲和能量盾的C2/C3模块,而输出型如新君士坦丁大帝级则需侧重火力强化,搭配附加能源模块或舰载机系统。技术点的分配需遵循策略优先原则,突进姿态、冷却缩减等技能能显著提升实战效能。改装前需通过蓝图研究获取模块,并注意子系统对整体性能的质变影响。
装甲系统的强化是战列舰生存的关键。防御型战列舰需将技术点集中投入护甲、能量抗性及减命中属性,例如ST59的突进姿态能将其调整为前排单位,大幅提升战略价值。对于混合伤害型战列舰,能量抗性与护甲的平衡加点更为合理。若战列舰配备维修无人机或损管系统,可适当降低防御投入,转而增强火力或功能性模块。
能量武器优先强化冷却和伤害,实弹武器则需提升暴击与命中。例如永恒风暴级的离子炮系统需搭配附加能源模块以提升15%伤害,而通用火炮系统更适合针对中型舰船。防空武器改造需单独规划,针对敌方舰载机或护航艇配置密集导弹发射巢或近程防空系统,避免火力浪费。
功能性模块的取舍直接影响战术灵活性。侦察无人机、电子干扰系统等辅助模块适合团队协作,而单兵作战更推荐维修机器人或能源补充装置。舰载机模块需评估战机强度,若己方中型战机性能不足,则改为强化本体火力。改造后需通过实战测试调整,例如部分模块虽提升数值但可能影响舰船平衡性。
高指挥值消耗的特性使其更适合作为增援单位,通过增援+4对接点突破舰队限制。改造完成后需与巡洋舰、航母等单位进行速度协同测试,避免因机动性差异导致阵型脱节。定期优化模块组合,结合战斗反馈动态调整技术点分配,是维持战列舰战力的长期策略。